【南报网】东大志愿者贵州支教 亲情教育课学生回答让人心酸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8-06浏览次数:4459

2013-08-01 南报网


南报网讯 (通讯员 褚炜雯 王婧菲 记者 谈洁)7月30日上午在平坝齐伯中心小学梦想二班的教室里,小雅(化名)的哭声扰乱了课堂原有的氛围,引得东南大学梦想支教团的志愿者急忙上前安慰。

小雅是来自南京少儿领袖训练营的一名营员,她此次跟随父母来平坝齐伯小学,与当地小朋友结对共同参与东南大学的支教活动。当正在上“给父母的一封信”的孙若斌老师提出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的父亲,南京的小朋友直接跳起来,大声蹦出“伟大、勇敢、正直”等词语,原本很多埋着头闷声的当地小朋友突然抬起头,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和他们争执起来,“不应该用伟大来形容父亲”,小雅心目中父亲的形象一直是伟岸高大的,听到他们的话立刻委屈地哭了。

像这样出乎意料的回答,在亲情教育的专题课上屡见不鲜。

孙若斌老师的课是从“家”这个字开始的。当问到“你的家里有什么”的时候,来自南京的小朋友高高举起手臂脱口而出“电脑、电视、沙发”,很多当地孩子都沉默了,直到一位勇敢的小男孩站起来打破了沉默:“我家没有电脑,只有我的亲人。”

“你家有几口人?”一位皮肤黝黑的小男孩给出这样的回答,“我家有四口人:爷爷奶奶我和弟弟。”讽刺的是,这堂课的主题恰恰是“给父母的一封信”。小男孩叫大吉(化名),他的父母离异,父母均在外打工,已有一年多不和家里联系,家里四口人的经济负担都落在了身形已然有些驼背的奶奶身上。奶奶和爷爷的身体都不是很好,种不了田,只能靠做些零活来维持生活,家里负债七八万,还有一个未上学的弟弟,弟弟因筹集不到学费无法上幼儿园,只能跟着大吉学学认字。

本次东南大学梦想支教团支教所在地平坝齐伯小学,80%以上的孩子均为留守儿童,他们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虽然他们中有些人也许开始慢慢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但是无一例外的是,父母这样的字眼依然是他们内心不能碰触的话题。

东南大学梦想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通过国学知识中关于孝道的传授以及设置孩子和父母视频通话、写信的环节,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父母、关爱父母。通过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拓视野的一些课程,帮助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生活中更加坚强,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