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英雄”这样炼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2-20浏览次数:5556

“创新英雄”这样炼成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先进事迹报告(上)
 
2012-02-17 08:53:17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 

  2月14日,喜气飘溢的北京人民大会堂。

  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尤肖虎领衔的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因成功破解“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喜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此项大奖全国仅两项。

  此前不久,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视察东大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如是赞美尤肖虎团队:“你们不仅为江苏、为中国,也为世界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人类生活和幸福作出了贡献,我看了以后感到深受鼓舞。”

 

  “尤肖虎是创新英雄。”一位有识之士激情表示。

  改写移动通信技术“零的记录”

  “2G是顺风耳,3G是千里眼,4G相当于掌上电脑,互联网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搬上来。”业界人士如是说。

  追寻尤肖虎团队获奖“线路图”,记者发现,我国三代移动通信研发,尤肖虎都留下了不寻常的脚印。

  移动通信是20世纪后期推动人类进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面世以来,移动通信产业一直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主要高科技产业之一,对国计民生及社会良性运转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用户群,2011年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1G是零,2G国外设备已经用起来了,我们才开始研究,G是代的意思。”尤肖虎回顾说,当时全国各省2G市场都被国外设备商占领。“迅速掌握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

  1993年,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正式列入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此前一年,尤肖虎刚成为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成员。这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专门从事移动通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于1990年。

  “‘国家亟需实现移动通信技术零的突破。’当时的实验室主任程时昕教授这样跟我说。我一听就动心了,因为我学的就是这方面的理论。”

  尤肖虎当时的“门票”是: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才30岁。

  呼应着国家移动通信研发“破冰”的号角,怀着“为国家尽快甩掉移动通信落后帽子”效力的心愿,尤肖虎开始了他的拓荒之旅。

  1996年,他参与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GSM实验系统。

  1998年,他领衔研制成国内第一个CDMA实验系统。

  “GSM,通俗地说就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2G手机核心技术;CDMA的意思是码分多址,是为满足现代移动通信网大容量、高质量、国际漫游等要求而设计的一种移动通信技术。”尤肖虎解释说,这两个实验系统相继研制成功,改写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基本为零”的记录,也为后面3G、4G的研发打下了“地基”。

  领军缩小与国际“移动先进”差距

  1999年,国家三部委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项目研发,简称C3G。

  3G研发事关正在“爬坡”的中国移动通信未来前途,谁能领军“国家队”?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为此调集全国无线通信领域最著名的专家“选帅”,最终37岁的尤肖虎被选为3G研发项目总体组组长。

  “我们开始做3G的时候,人家说你们第二代还做得磕磕绊绊,就想做三代了,可能吗?”对于当初遭遇的不信任,尤肖虎记忆犹新,“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为国家不停地追赶,超越自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G研发阵容庞大,国内共有20余家科研单位的近3000名科技人员参与。“如何把这些分散的力量变成一条‘龙’?”尤肖虎没少动脑筋,也没少向周围的专家请教。

  借脑+活学活用工科知识,成就了他的管理绝招: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把近3000人的研究团队分解成40多个环环相扣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该领域最强的专家担纲,他则带领核心专家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和模块间的连接设计。

  “研究过程中没少受困难折磨。”尤肖虎坦言,“因为没有人能告诉你怎么做,只能一点一点摸索。”

  “压力山大的时候也碰到过。”尤肖虎告诉记者,在3G研发关键的网络化集成阶段,为了查找一个技术“拦路虎”,他泡在北京信息产业部的一个研究所里,一个多月没有走出大门。“当时大家天天吃盒饭,实在吃腻了就改吃肯德基,一天三顿都吃这个,夜餐也是,后来大家看到肯德基就想吐……”

  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协同攻关,3G研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核心技术,形成了近百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其中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技术标准,是由我国首次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接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

  “经过3G阶段的追赶,我国移动通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尤肖虎告诉记者。3G项目研究成果被两院院士推选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国家争得4G国际“话语权”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崛起历程颇像登山:

  2G全面落后,3G苦苦追赶,4G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尤肖虎则义无返顾地书写着越来越具挑战性的“连续剧”。

  2001年,国内3G商业化刚刚启动,欧美、日、韩等国家即紧锣密鼓地着手进行4G研究,并相继出台了各自的研发计划。

  对于国际移动通信界的最新动向,尤肖虎高度关注:“经过3G阶段的追赶,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迅速缩小,如果能够与国际上同步开展4G研发,赶上国际先进大有可能。”

  敏感到机不可失的尤肖虎,迅速按照移动通信国际规则,倡导、发起制定国家第四代移动通信研发计划,4G研发主帅的重任顺理成章落到他肩上。

  他和实验室的高西奇、赵春明、潘志文教授等组成4G研究团队,联合一批高校与企业科研人员,投身到引领“国家队”向世界高地进发的攀登之旅。

  频谱资源紧缺是制约4G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无线通信要占用频谱,就像修路要占用耕地一样。”尤肖虎解释说,容量逼近传输技术研究,就是探索怎样把有限频谱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移动通信系统容量与速率,“就好比建一条无线信息高速公路,但不能占用太多耕地。”

  “研究刚起步的时候,由于4G整个是个未知数,团队里每个教授的想法都不一样,因此经常发生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也不少。”尤肖虎感言,科学研究没有争鸣就不会有创新,作为技术主帅绝对不能搞“我说你做”。

  一个个技术首创,就在不断的观点碰撞中产生:广义多载波并行传输、普适多输入多输出传输、双涡轮迭代接收……

  4G从最初的设想,到形成相应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花了整整10年。

  “4G外场实验表明,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这个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高达每秒100兆比特,比2G传输效率提高了近1000倍,制约4G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尤肖虎欣喜地告诉记者。

  “《金陵十三钗》如果用4G手机下载只需几十秒到1分钟,而用2G、3G手机下载则会用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尤肖虎的助手补充说。

  目前,宽带移动通信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成果,共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39项,相关技术被主流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

  国际4G技术标准开始征集以来,中国人做的提案数占到近1/4,中国拥有的核心知识产权达到10%以上。“中国人在4G国际领域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尤肖虎自豪地说。